贵大首页  |  旧版回顾
工作动态
动物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发布时间: 2011-11-14 浏览次数: 328

动物学硕士点简介 

本硕士点研究方向学术梯队情况

研究方向名称

 

出 生

年 月

最后学位

或学历

   

技术职务

蜱螨学与节肢动物进化

金道超

1959.01

博士

 

杨茂发

1968.01

博士

 

郅军锐

1965.06

博士

 

郭建军

1974.12

博士

副教授

昆虫系统学及资源昆虫学

陈祥盛

1971.09

博士

 

李子忠

1939.12

大学本科

 

戴仁怀

1976.01

博士

副教授

廖启荣

1956.12

大学本科

副教授

动物生态与害虫治理

杨茂发

1968.01

博士

 

郅军锐

1965.06

博士

 

陈文龙

1965.02

博士

 

李尚伟

1969.10

博士

副教授

 

1975.11

博士

副教授

 

 

 

专业概况及发展方向

动物学硕士点源于昆虫学硕士点, 1984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0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7 年调整为动物学硕士点, 2003 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动物学硕士点现已具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合理的学术队伍,有较宽的学科研究领域和较好的科研基础,有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取得了较多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有较多的国家、省部级的重要项目,有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本专业方向现有教师13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6(博士生导师5),副教授5人,讲师2人,硕士生导师10人。重点研究领域突出,在国际处于先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有三个相对稳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

 

1.      蜱螨学及节肢动物进化

本方向始终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并重的宗旨,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如水螨群、真足螨总科、叶螨总科、土壤甲螨等类群的资源调查及其系统学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有害螨类控制和有益螨类利用研究。

害螨治理和益螨利用是本方向长期坚持的强势研究领域。系统研究了贵州主要的农业相关螨类,鉴定了主要类群,出版了专著《贵州经济农螨》。对贵州主要农螨区系有了基本的了解,对重要经济类群有了准确的认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结合贵州省农业生产中害虫、害螨综合治理的需要,对在贵州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橘全爪螨、橘始叶螨的田间消长规律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调查,并对其重要天敌——尼氏钝绥螨、德氏钝绥螨及食螨瓢虫的生物学、生态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害螨综合治理方案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上,取得多项成果,如利用捕食螨开展果树害螨生物防治,智利小植绥螨的规模化饲养及贮存等,为以螨治螨的农业害螨可持续控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蜱螨系统学与进化研究是本方向的特色领域。以富有生态重要性的水螨群为研究对象作了开拓性的研究。水螨群含7个总科、近50科、300余属,其研究对淡水动物地理区划、水体环境监测、无脊椎动物进化等领域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水螨物种资源的大量新发现和螨类系统发育及进化的有关新理论、新观点等。这些新的理论成果发表后,受到了国内外蜱螨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我国著名动物学、昆虫学和蜱螨学界的院士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些研究填补了我国蜱螨学研究的空白领域,对蜱螨学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另一特色研究领域是对草场螨类区系的研究,尤其对重要类群真足螨科的系统发育研究已获得较大突破。此外,土壤甲螨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方向已与英国、美国、加拿大、瑞士、荷兰、墨西哥等国家的知名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已有发展成为中国蜱螨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的趋势。

 

2. 动物分类及昆虫资源

本方向自1976年以来,通过完成六五以来的贵州省重大项目贵州省动物志等课题,至1992年先后出版了《贵州农林昆虫分布名录》和《贵州农林昆虫志》卷1~卷4,初步摸清和记述了贵州省农林昆虫区系的组成,为害虫的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提供了钥匙。目前还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贵州生态环境中,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已出版的专著有《茂兰景观昆虫》、《习水景观昆虫》、《赤水桫椤景观昆虫》、《梵净山景观昆虫》、《雷公山景观昆虫》、《贵州大沙河昆虫》等,正在出版《麻阳河景观昆虫》、《宽阔水景观昆虫》。为自然保护区的昆虫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农林昆虫种类鉴定以及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这些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也是开展较早、深入系统研究的。在此基础上,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及骨干在坚持广泛研究不同昆虫类群(近20个目)区系的同时,对具有较大经济重要性和生态重要性的类群开展了持续的系统学深入研究。如在同翅目叶蝉科昆虫区系分类研究方面,填补了我国一些亚科系统研究的不足和部分亚科的研究空白,建立了一些新的分类单元,拟定了一些亚科和属的分类系统,并出版了相关专著多部;同时对飞虱科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另外,与国外相关著名研究机构(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威尔士大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北卡罗莱纳国立大学、日本琦玉大学等)建立了较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我校是叶蝉科和飞虱科等昆虫类群系统学研究的国内领先单位之一。

昆虫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本方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贵州省昆虫资源种类繁多,具有利用昆虫资源的悠久传统。开发利用昆虫资源对贵州和我国经济发展都有较大意义,例如我国重要工业原料五倍子,贵州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7%。本方向自70年代初开展重要资源昆虫研究以来,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优势、以五倍子蚜虫研究为核心、辐射食用及药用昆虫资源的经济昆虫利用研究;对五倍子蚜虫成瘿和五倍子增产技术的研究,国内外同行专家认为在理论上和应用技术上都有所突破,如五倍子蚜虫转主寄生及成瘿机理、蚜-树-藓群落生物生态学、盐肤木不同林型与五倍子产量之关系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和技术推广,为贵州省发展五倍子生产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本方向已开展芫菁、九香虫、拟黑多刺蚁、螳螂、蚁蛉、金凤蝶等药用昆虫资源的活性物质、生物学及规模化养殖开发利用等研究,药用资源昆虫研究与开发是本实验室的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3、动物生态及害虫综合治理

本方向即是在对贵州农作物病虫害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发展的一个稳定方向,研究针对贵州特有的山地农业害虫,以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替、多样性和稳定性等研究为基础,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害虫治理是本学位点长期坚持的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方向于上世纪70年代初起,就开始加强了对农业害虫及其天敌的生态学研究。至80年代中期,结合贵州省农业生产中害虫综合治理的需要,以柑橘、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的重要害虫及其天敌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许多重要害虫作了大量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为贵州省果树和作物害虫综合治理体系的建立、具体技术措施的拟订和实施产生了良好作用。并通过利用天敌昆虫为主的害虫生物防治研究、以生态学理论和生物防治为依托的害虫综合治理研究,在害虫综合治理理论中发展了天敌营地植物论等新颖的生态学观点。有关研究得到了英国里丁大学教授、生态学专家 H.F van Emden博士的肯定,也受到了我国同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目前,本方向正在开展贵州病虫害信息系统及重大病虫害的计算机自动预测预报系统的研制,中草药害虫调查及治理、特种经济植物重要害虫研究、森林害虫监测及治理研究,害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利用等一系列研究工作。

 

 
Copyright 2009-2010 贵州大学农学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1-3855894 Email:nxyb201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