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相助见真情 科技帮扶暖人心
——农学院党委赴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者颡村帮扶点开展科技服务纪实
北盘江镇属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区,者颡村共7个组,1128口人,耕地面积545亩,人均耕地较少,全村人以种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近几年来才开始发展烤烟等经济作物,也种植过若干桃树作尝试,但在去东今春的干旱中,存活率很低。村里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急需找到一条适应者颡村地貌特点,又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的科学农业致富道路。在贞丰县北盘江镇者颡村列为我院“双万”活动的帮扶点后,学院党政及时和村干部取得联系,制定了初步的考察计划和参与考察人选。

为响应校党委关于扎实开展好“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工作的活动精神,真正体现农学院科技支农惠农、服务贵州地区经济的作用,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专业优势,扎实有效做好“双万”工作,6月25日清晨,学院党委吴涛书记、程剑平副院长带领农学院青年党员中的“双高”人才一行8人,奔赴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者颡村帮扶点开展科技服务。几个小时的车程后,终于抵达目的地,收到者颡村吴支书的热情接待。
随后,一行人随吴支书到田间实地考察。我们痛心地看到,由于地表土层稀薄,种植烤烟的田地里,间杂着成块裸露出土层的灰白色岩石,还有零星存活下来的桃树和花椒兀立在烤烟之中,异常醒目。烤烟专家刘仁祥教授指出:这种壤条件下种植烟草,几年后石漠化的情况将更加恶劣。村里田地均依山傍丘开垦,水源稀缺,全村唯一的水源均靠山顶上的一眼天然山泉,也只有在山泉脚下,才有几片稻田。山泉边,村民种下的一片桃树林也疏于管理,果树基本处于自然生长阶段,枝条无人修剪,很多果树只长枝条不开花结果。看到很是可惜。

吴支书介绍说,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留下的老年人没有别的生活来源,只能靠天吃饭,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1500余元,没文化没技术,也不知道怎么改善生活条件。石漠化治理专家、副院长程剑平教授及随行的博士们指出:当地农民还处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模式中,即靠天吃饭,觉得农民的本分是种好庄稼不饿肚子,有了余钱才想着换点生活必需品,怕承担风险,不敢大胆尝试更适合村里地质情况的花椒等经济作物;吴涛书记也指出:现在国家实行土地流转,农民自由支配土地,使村里种植作物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政府引导干预也有很大困难,难以形成统一规划。随行的果树专家潘学军博士、耿广东博士、刘仁祥教授等对此看法也深表赞同。

当天从贵阳出发时还艳阳高照,进入黔西南州之后,不间断地阴雨绵绵。农学院吴书记及一批青年博士党员穿梭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走进田间地头,在近几个小时的实地调研中,直观、系统地掌握了者颡村的农业生产现状。吴书记指出:要想让农民解放思想,大胆地探索现代农业致富之路,光靠宣传动员是不行的,得树几个先进典型、农业大户,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带动整个村民观念的转变,吴书记当即向吴支书确定农学院的帮扶方案:即由农学院提供种子、技术支撑,请吴支书分别选择果树、中药材、烟草等成片种植的、胆子大、思想开放、肯吃苦的农户参与,由随行专家直接结对指导,帮助这批农户提高产值,产生直接客观的经济效益,为全村农民做个响当当的活广告,这才真正地体现我们农学院的技术水平和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效益的价值所在,也是“双万”帮扶活动意义的最好体现。

最后,学院各位教师纷纷给吴支书留下联系方式,并在村委会门口合影留念。这次者颡村之行,教师都感触颇多,深感科技兴农的重要性,也充分意识到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农学院将继续以科技帮扶、服务地方为己任,贡献更多的农业技术,为贵州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