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起源于国立贵州农工学院(1954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成立贵州农学院)1941年创办的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隶属于农业化学系;1990年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更名为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1997年原贵州农学院与贵州大学合并成立贵州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划归农学院农学系;1998年全国学科调整,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定名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02年,学校学科归属调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划归生物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环境科学系;2004年8月,原贵州大学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院系合并调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划归为生命科学学院的生态与环境系;2009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再次归属到贵州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长期以来,该专业一直是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的核心专业。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以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为主导方向,区域和产业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2012年被教育厅作为贵州省级特色专业进行建设。
1.专业办学思想及专业定位
(1)本专业培养目标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业务培养的重点在土壤、水、气候和养分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同时兼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贵州进入了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山地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优势在贵州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突出。贵州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按照贵州大学“立足贵州、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以服务于贵州农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宗旨,制定了本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现代土地规划与利用、水土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够进行农业资源与环境质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评价;掌握提高水分、养分、土壤、生物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与方法;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及退化防治等宏观管理与决策的能力。毕业生适宜在农业、土地、环保、水利、农资、林业等部门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土地及水资源管理、生态建设与规划、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经营管理及行政管理等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进一步深造,报考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上述培养目标按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可分别描述为:
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现代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的意识,在农学领域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和价值效益观念。
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较系统地掌握农业化学—生态领域内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农业资源与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和沟通能力,有较强的外语交流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洞察力;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规划能力。
(2)本专业培养目标与教指委、学校定位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指委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指导意见: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是与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最密切相关的农科专业之一。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应以基础理论教学和全面素质培养为主,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提高适应能力。重点在对农业生产活动中基本资源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目的是通过生物、工程、农艺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防治和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着力建设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具有良性物质和能量循环体系的各种农业生态系统。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技术开发、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
当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紧密集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别是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需要,充分发挥悠久办学的积淀和优势,以大数据、大健康工程为契机,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而努力。
由此可见,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育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思想、符合学校定位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在服务和引领贵州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贵州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以及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已向省内外各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3000余名,为国家特别是贵州省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毕业生中,在贵州省土壤肥料行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占了较大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