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由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省植保植检站主办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控技术现场示范推广与培训会”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顺利举行。参加会议有来自贵州省植保植检站、六盘水市和安顺市及其下属县区的植保植检技术人员以及六枝特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粮大户等共50余人。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细条病)属于全国检疫性病害,在我省六盘水市、安顺市和黔西南州等部分地区连年发生,具有传播快、危害重、防控难等特点,尤其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等水稻主产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着“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的原则,在省市植保植检站的支持配合下,本年度农学院刘凤权教授团队在木岗镇水稻基地示范展示了自主研发的20亿CFU/mL高地芽孢杆菌ST15悬浮剂及主流药剂20%噻唑锌悬浮剂对细条病的防治效果。
在本次会议上,刘凤权教授首先向参会人员讲解了细条病田间识别症状及在贵州的发生情况和发生规律,简要介绍了团队构建的水稻细条病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及其在全国南方水稻主产区的推广应用情况;然后介绍了本年度田间试验示范的内容、具体安排,介绍了田间施药时机判断、防控试验示范的原则、目标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他说,我们今年做的是大区试验示范(每处理5亩以上),在田间发病初期(7月9日)第一次用药,后面主要根据田间发病动态和天气状况特别是雨水情况确定了后二次用药时间。他还强调防控示范重点是有效阻断病害在田间的扩散流行,确保水稻植株上部三张功能叶不发病或少发病,减少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最后,他带领参会人员调查和查看了防治区和对照区田间病害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种产品三次用药的实际防效均在75%以上,与对照区相比,示范区植株上部三张功能叶基本不发病。田间示范效果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肯定。
会上,贵州省植保植检站站长江兆春介绍了近期全省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强调了今后一段时间全省水稻病虫害防控重点和措施。此外,会议还向当地农户免费发放了防控药剂。
刘凤权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水稻重大细菌病害的防控研究,构建了区域水稻重大细菌病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在我国南方11个省大规模推广应用。近年来,贵州大学农学院刘凤权团队联合省、市、县三级植保植检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摸清了细条病在贵州发生为害情况及其发生流行规律,建立了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示范、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在病害发生区推广应用了“检疫监管、种子处理以及生物化学协同防控”的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多年多点实测,平均防控效果达到了84.6%,经济社会效果显著。
图文:农学院植物病理学科
编审:赵路玥
二审:王 明
三审:冉龙彪